理解碳化硅(SiC)晶圆加工:从外延生长到器件制造
碳化硅(SiC)因其宽禁带、高击穿电场和优异的热导率,已成为下一代功率和高频电子器件开发中的关键材料。与传统硅相比,SiC的晶圆加工工艺更加复杂,需要对晶体质量、缺陷管理以及高精度制造技术进行严格控制。本文概述了SiC晶圆加工的关键阶段,从外延生长到最终器件制造。
SiC晶圆的制造始于高质量的单晶SiC衬底,通常采用4H-SiC或6H-SiC晶型。衬底准备对确保均匀的外延生长和器件可靠性至关重要。
关键步骤包括:
表面抛光:采用化学机械抛光(CMP)实现原子级平整度和极低的表面粗糙度,这是无缺陷外延生长的基础。
去除污染:利用湿法和干法清洗技术,去除有机残留物、颗粒和金属污染物。
取向控制:精确保持衬底的取向(通常为<0001>方向),以优化外延生长和电子性能。
外延生长阶段是将高纯度、轻掺杂的SiC薄层沉积到衬底上,形成器件结构的活性区。该过程主要采用化学气相沉积(CVD),尤其是水平或垂直热壁CVD。
外延生长特点:
厚度范围:从几微米(用于射频器件)到超过100微米(用于高压器件)。
掺杂控制:通过掺杂氮(N型)或铝、硼(P型)来调控电子性能。
缺陷抑制:高度关注抑制堆垛层错、基面位错(BPDs)和微管缺陷。
外延生长后,SiC晶锭或晶圆进行切割和后续处理:
晶圆切割:采用钻石线锯切割SiC晶锭。需处理SiC的硬度和脆性,避免崩边和微裂纹。
磨削与研磨:减少厚度变化,提高平整度。
最终抛光:实现镜面光洁度,表面粗糙度达到亚纳米级,为光刻工艺做准备。
光刻工艺用于将复杂的电路图案转移至晶圆表面,包含:
涂布光刻胶:均匀涂布感光胶。
掩膜对准与曝光:利用紫外(UV)光通过光掩膜曝光晶圆。
显影:显影去除曝光或未曝光部分(取决于光刻胶类型),形成所需图案。
鉴于现代SiC器件的高密度集成和微小特征,精准的对准和分辨率极为重要。
图案形成后,通过蚀刻选择性去除材料:
干法蚀刻(等离子体或反应离子蚀刻RIE):实现各向异性及高长宽比蚀刻,适用于垂直器件结构。
湿法蚀刻:由于选择性和控制性较差,使用较少,但在某些材料表面处理时仍适用。
SiC的化学惰性要求采用含氟基的强蚀刻气体。
为调控电性能,对晶圆特定区域进行掺杂:
离子注入:将高能离子(如Al⁺、N⁺)注入晶圆,形成PN结或沟道区。
退火:注入后需在超过1600℃高温下退火,以激活掺杂剂并修复晶格损伤。
SiC的高温稳定性使其在不熔化或损坏衬底的情况下实现掺杂活化。
制造欧姆接触和肖特基接触对器件功能至关重要:
金属沉积:通过溅射、蒸发或CVD技术沉积金属层(如Ni、Al、Ti)。
接触退火:确保形成低电阻欧姆接触,特别是功率器件。
互连:对金属层进行图案化,形成活性区域间的电路互连。
同时会引入阻挡层和钝化层,以防止金属扩散并保证器件稳定性。
此阶段完成完整功能器件(如MOSFET、肖特基二极管或结型屏障肖特基(JBS)二极管)。关键工序包括:
芯片分割:将晶圆切割成单个芯片。
封装:将器件封装在高可靠性封装中,通常配备先进的热管理方案,以支持SiC的高温特性。
电气测试:对每个器件进行参数验证,如击穿电压、漏电流和开关速度。
SiC晶圆加工是一项涵盖衬底工程、外延生长、微影技术、掺杂及器件集成的多学科高精度工艺。尽管由于材料硬度、化学惰性及缺陷敏感性带来诸多技术挑战,其在高功率、高温和高频应用中的性能优势无可比拟。随着电动汽车、可再生能源和5G通信等领域对节能电子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,SiC晶圆加工的战略价值将不断提升,成为现代半导体技术的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