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化硅(SiC)晶圆制造工艺全解析:驱动第三代半导体革命的核心材料
随着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的迅猛发展,以碳化硅(SiC)晶圆为代表的新型材料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硅材料,成为功率电子、射频通信、汽车电子和新能源应用中的关键基础。凭借其优异的高温承受能力、高击穿电场强度、高频率响应和出色的热导率,SiC 晶圆已被广泛应用于诸如电动汽车驱动模块、5G 射频前端、工业逆变器和航天电子系统等高端场景。
本文将系统介绍碳化硅晶圆的完整制造流程,结合图示与关键工艺解析,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先进材料背后的精密工程与技术壁垒。
SiC 晶圆制造流程概览
碳化硅晶圆的生产过程极为复杂,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关键步骤:
1. 碳化硅种晶(SiC Seed Crystal)——精准生长的起点
整个 SiC 晶圆的制造始于一块高质量的碳化硅种晶,其晶体完整性和晶向一致性直接决定了后续长晶的质量与稳定性。常用种晶类型为 4H-SiC 或 6H-SiC,不同多晶型在性能和应用方向上各有侧重。
✅ 晶体取向精度:误差一般控制在 ±0.5°
✅ 纯度要求:需达到 99.9999%(6N)以上,避免杂质引入缺陷
2. 晶锭生长(SiC Ingot Growth)——高温气相控制的艺术
碳化硅晶锭的生长通常采用两种主流方法:
l PVT(物理气相传输法):在约2000°C的高温下,通过升华后的硅和碳气体在低压环境中沉积于种晶上;
l CVD(化学气相沉积法):适用于外延薄膜生长,部分厂商采用它来提升结晶速率或控制缺陷密度。
此过程需严格控制晶体温度梯度、生长速率、气体流量和腔体压力,以最大限度减少微管、位错等结构缺陷。
目标晶锭直径:当前已实现 100mm、150mm,部分厂家正向 200mm(8英寸)推进
3. 晶锭切片(Slicing)——硬度之上的精密切割
SiC 的莫氏硬度高达 9.2,仅次于金刚石,因此切割晶锭需使用金刚石线锯配合液冷系统:
切割厚度控制精度高,一般控制在 ±10 μm 内;
同时需降低材料损耗(Kerf Loss)并保持边缘完整性,避免裂纹或崩边。
该步骤是影响最终晶圆产率与成本的关键环节。
4. 研磨与抛光(Grinding / Lapping / Polishing)——平整度与平行度的把控
切片后的 SiC 晶圆表面存在锯痕与粗糙度,需经过多道物理研磨与抛光工序处理:
粗抛/中抛:移除表面损伤,提升整体平整度;
精抛:使用金刚石磨料进一步提升表面光洁度;
双面抛光(DSP)/单面抛光(SSP):根据下游应用需求选择,最高可达亚纳米级表面粗糙度(Ra < 0.2 nm)。
此阶段还需控制晶圆总厚度偏差(TTV)、翘曲度(Warp)和边缘厚度(Edge TTV)。
5. 化学机械抛光(CMP)——决定器件性能的终极步骤
CMP 是实现超光滑表面的关键工艺,特别适用于制备高质量外延衬底(EPI-ready wafer):
利用化学腐蚀液与机械载体共同作用,去除表面微观颗粒与纳米级缺陷;
使晶圆表面具备良好的均匀性、低缺陷密度、优良的平整度。
CMP 后的表面状态直接影响后续外延层的厚度均匀性和缺陷扩散行为,是决定最终器件良率的关键一环。
碳化硅晶圆的核心优势
应用场景:SiC 正在改变哪些行业?
✅ 电动汽车(EV):SiC MOSFET 被广泛用于主驱逆变器、车载充电器(OBC)与DC/DC转换模块
✅ 工业电源:提升能效、减小体积、降低热管理成本
✅ 5G 通信与射频放大器:高频、耐高压特性适用于基站与高功率放大器
✅ 航空航天与卫星系统:SiC 器件在极端环境中表现稳定可靠
✅ 光伏与风电逆变器:SiC 器件可提升功率转换效率与系统寿命
结语:从材料到核心战略
碳化硅晶圆的制造融合了材料科学、晶体生长、精密加工与半导体工艺等多学科技术,是现代先进电子系统的基础平台。随着 200mm 晶圆工艺逐渐成熟,国产化设备与外延工艺不断优化,SiC 材料正成为驱动全球能源转型与智能制造升级的关键引擎。
江阴晶沐光电新材料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高质量 SiC 衬底与外延片的研发与产业化。我们可为客户提供包括 4H-SiC 衬底、EPI-ready 晶圆、外延定制服务等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,满足新能源汽车、工业驱动、射频通信等多场景需求。
欢迎联系获取技术规格书、样品申请或深入合作洽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