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中,碳化硅(SiC)凭借宽禁带、高击穿电场和优异的热导率,展现出独特优势。随着其在电动汽车、高压变换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,SiC 器件正在深刻改变电力电子产业格局,大幅提升能效。而在这些高性能器件的制造过程中,SiC 同质外延(Homoepitaxy)起着决定性作用,它直接影响器件的性能、良率与成本,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环节。
外延(Epitaxy)是指在衬底上外延生长一层晶体薄膜,使其晶格取向与衬底保持一致。同质外延则是指外延层与衬底由相同材料组成。对于 SiC 来说,即在 SiC 衬底上生长 SiC 外延层,从而实现晶格完全匹配,最大限度地抑制结构缺陷的产生。
与异质外延(如在硅衬底上生长 GaN)相比,同质外延避免了晶格失配导致的高缺陷密度和界面质量下降问题。这使得器件能够在低缺陷密度条件下制造,具备更高的可靠性,尤其适合高压和高功率应用场景。
化学气相沉积(CVD)
目前,CVD 是实现 SiC 同质外延的核心工艺。该方法通常采用硅烷(SiH₄)与丙烷(C₃H₈)作为前驱体,在氢气氛围下,于 1600–1700°C 的高温反应腔中沉积形成 SiC 外延层。
厚度与掺杂控制
功率器件对外延层厚度与掺杂精度要求极高。外延层厚度通常在 5–100 μm 之间,需保持优良的均匀性。掺杂类型(n 型或 p 型)及浓度也必须严格控制,例如氮通常作为 n 型掺杂源,浓度范围为 10¹⁴–10¹⁶ cm⁻³。
表面形貌与缺陷控制
优质外延层需满足以下标准:
表面平整度高(RMS 粗糙度 < 1 nm);
缺陷密度极低(如螺位错、基面位错、微管等);
避免出现关键缺陷(如外延微管、胡萝卜缺陷),以防引发器件失效。
SiC 同质外延层已在多类核心功率器件中广泛应用,包括:
肖特基势垒二极管(SBDs);
MOSFET 功率晶体管;
IGBT 替代型器件。
外延层性能在决定器件导通电阻、击穿电压和热稳定性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。但在产业化过程中,仍面临三大挑战:
成本压力:高纯度前驱体气体及高温 CVD 设备价格昂贵;
缺陷控制难度大:受限于衬底本征缺陷水平;
工艺一致性要求高:大尺寸晶圆(≥6 英寸)外延需依赖先进的 CVD 系统来保证均匀性。
随着 SiC 器件向更高电压等级和车规级可靠性迈进,SiC 同质外延技术正沿以下方向演进:
高生长速率 CVD(>50 μm/h),以提升产能;
低温外延工艺,降低热应力和能耗;
大尺寸晶圆外延(8 英寸 SiC 外延片),推动规模化应用;
原位缺陷监测与智能化工艺控制,实现全自动化与最优生产。
作为连接 SiC 衬底与最终功率器件的关键环节,SiC 同质外延已成为衡量电力电子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。随着外延技术的不断进步,SiC 将在绿色能源体系、高效电能转换及下一代智能制造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。